张静一现在很穷。 恨不得现在子都要当掉了。 纺织其实真不赚钱,做这纺织的买卖,只是一个朋友而已。 现在欠了一股的外债,他得想法子钱。 若是不到,那么张家就真要完了。 每月下来,大量锦衣卫遗孤们纺织的开支,还要收购棉花的开销都不小。 像那姜健这样的人家,可都指着张家的钱吃饭呢。 现如今,张家的棉布已经打开了名头。 至少在这清平坊,每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购棉。 据说东市和西市的棉纺铺子,现在都是门可罗雀。 价格战? 不存在的,珍妮纺织机的纺纱效率是其他纺织机的八到十倍,虽然张静一清楚,这种机器迟早有人复制,可至少在当下这一年半载,张家的棉纺品是没有竞争对手的。 其他铺子的价格降不下来,而张家的铺子疯了似的出货,不但张静一不打算从中牟取利润,成本也远比其他作坊要低廉,而如今,初冬时节,这京城的老少爷们可以不吃饭,但是不能不穿衣取暖。 小冰河期可不是开玩笑的,这凛冽寒冬,若是没有取暖之物,就意味着活活冻死,即便没有冻死,若是染了风寒,也足以让一个家庭倾家产、家破人亡了。 而取暖,就少不了衣料,张家卖的并不是商品,而是生活必需品。 邓健很忙,他发现自己这个三弟是不甘寂寞的人,以至于自己像陀螺一样,不但要盯着铺子的生意,还需给他联系商户。 一个个请柬,请人写了,可张静一看了却很不意。 他把请柬的主人锦衣卫百户张静一几个字划掉。 “怎么,不意?” 张静一提笔,很认真地道:“这个分量不够,只怕请不到人来。” 这是实在话,若是寻常的小商户,会有可能害怕一个锦衣卫百户,可在这京城的不少大商户,背后可都是有人的,说不准,人家就能抬出一个侍郎、主事来。 “那怎么写?” 张静一微笑:“所以我们才要借势。” 说着,张静一提着笔,歪歪斜斜地写下两个字:“吃人。” “……” “不好意思。”张静一抱歉道:“写错了,我重新写过。” 说罢,又寻了一张空白的请柬,留下墨迹:“敕钦赐麒麟服、世袭锦衣卫千户,司礼监魏忠贤密友,锦衣卫东城清平坊百户张静一。” 邓健看到这落款,顿时吓得瞠目结舌:“呀,魏公公,这可不能说的啊!这不是无中生友吗?” 魏忠贤这三个字的分量,很重。 当然,张静一并不打算改,他算是摸清了那位九千岁的脾气了! 魏忠贤能有今天,绝不是后世影视作品里,动辄就是杀你全家的那种声俱厉的角,恰恰相反,魏忠贤是个很宽容的人,只要不真正触及到他的本利益,你无中生友一下,他也只是一笑而过,毕竟,张静一现在在皇帝的面前,也是有分量的。 所以,和魏忠贤打道,讲究的是拿捏尺度,只要不触及他真正的逆鳞,便什么都好说。 当然,魏忠贤也绝对不是省油的灯,你若真招惹到他,他绝对能有一千种办法,杀你全家。 “就这么干!”张静一搁笔:“你放心,魏公公不会见怪的。” 邓健这时又惊讶道:“老三,你何时成清平坊百户了?” “这个……需从头说起……总之现在调令还没来,你需保密。” 啊呸…… 邓健恨不得一口唾沫星子死这个家伙,还保密?你到处以这样的名目发请柬,全天下都知道了。 邓健摇摇头道:“我总觉得媳妇找不着,便要被拉去菜市口了。” “别闹。”张静一笑道:“概率没这么大。” 邓健闻言,却已是吓了,敢情概率还不小呢。 ………… 杨欣收到了一份请柬。 打开请柬一看,却已是吓得脸都绿了。 九千岁、厂卫…… 这请柬,在杨欣手里,就好像催命符一般。 其实这些子,杨欣这个卖桐油的商人,一直觉得自己犯了小人,干啥都不顺。 他在东市的生意一落千丈,总觉得近来东市的客少了许多。 现在又突然得到了厂卫的请柬,这令他突然开始怀疑,是不是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厂卫,又想要狮子大开口了。 平自己该的份子钱,可一文都没有少啊!怎么又要钱? 而且这搬出来的九千岁招牌,实在太吓人。 东市的商贾们,现在都已开始在私下里打听了。 姓张的,是不是这些子便宜卖棉布的那个? 这家伙……什么时候攀上了九千岁,他不是大汉将军吗? 原本大家对于大汉将军,是不屑一顾的,就一个皇城里站岗放哨的,算个什么东西? 可现在,人家的招牌却变成了锦衣卫东城千户所下辖清平坊百户所百户官。 没听说过啊。 就在大家狐疑之间,第二天,有消息灵通的人瞬间收到了消息,中最新的圣命,敕大汉将军张静一,为清平坊百户官。 卧槽…… 这一下子的,大家再没有疑窦了,敕命还没下呢,人家就以清平坊百户自诩了,这摆明着,人家在中有深厚的关系,这家伙……还真是九千岁密友…… 这就有点吓人了,杨欣只听说,九千岁有儿子、孙子,也有人自称自己是九千岁曾孙、玄孙的,却从没有人自称是九千岁密友的。 姓张的这狗东西,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!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。 请柬上的期很快临近。 杨欣还能咋办?当然是立即带着请柬,急匆匆地上了马车,匆匆往那清平坊去。 与他同去的商贾,如过江之鲫。 一时之间,万人空巷。 其实清平坊这样的地方,像杨欣这样的人,是不肯去的。 那地方藏污纳垢,地段也是极差,哪里像是内城,连外城里的民宅都不如。 杨欣也算是薄有家资的人,当然极少去那种地方。 可到了清平坊的时候,他陡然发现,这儿的人……竟是人山人海。 前头的马车已经拥堵了,所以只能下马车步行,这一路,除了偶有一些和自己一样收到了请柬的商贾,却也有许多的百姓接踵而来。 人如织,不少人都是奔着那张家铺子去的,这样的盛况,似乎只有在文庙和贡院那儿的庙会时,才会有。 与杨欣同来的商贾,低声对杨欣慨道:“难怪近来东市和西市客少了,原来都跑这清平坊来了。” 这……也是实话。 这个时代,真正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便是衣食住行,而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,真正令人关注的,还是衣和食,民以食为天,而衣服呢,则是取暖之物,这两样东西,是不可或缺的。 现在清平坊出现了廉价到令人发指的布料,质地又比寻常廉价的布匹要好,这给这京城的百姓,造成了一种棉布就该这样价格的错觉。因此,大家都争相来这里买棉布。 即便有时候,买的人太多,或者是当的棉布售罄,大家宁愿下一次再来,也不愿去东市和西市买了。 这里头涉及到的,是人的心理问题,既然六十文能买到的东西,我为啥要八十文去买,而且质量还更差? 这已不是钱不钱的事了,涉及到的是人的认知问题,哪怕大家都知道张家的棉布难买,可为啥我要去做那个冤大头。 杨欣对一旁的商贾点头,表示同意,心里不唏嘘,这才几天,行情就变了。 就在这时,一旁的人手指着远处道:“你看,那是什么?” 杨欣便朝着这人手指的方向看去,却见沿街的地方,打着一个硕大的横幅,上头写着:“一铺旺三代。”Lz1915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