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远挑出几张,凝神看了看,问沈括:“存中公的灵来自于……自鸣钟?” 他早先送了一盏自鸣钟给沈括,但因为知道这位肯定不可能老老实实把这种钟表放在家里,所以没有送“钟芯一体化”的那种,而是送了一份易于拆卸的。 只见沈括点点头。 明远:果然…… 他仔细看看设计图,突然双眼一亮,道:“所以存中公的意思是,用这种转轮结构击打燧石,打出火花点燃械?” 沈括矜持地点点头,又补充了一句:“是这样设想的,但究竟能不能成,还要看制出之后具体效果如何。” 明远便道:“这可巧了……” 他赶紧从自己怀中掏出一份用油纸密密包着的手稿,递给沈括,道:“我刚刚接到苏子容公的信件,他与存中公的想法如出一辙,也是想到用燧石点火。” 沈括的眼神亮了亮,随即出几分紧张,赶紧低头去看明远递来的那份图纸。 看了片刻,沈括便指着其中的一枚零件道:“这是什么?” 明远一拍后脑:糟糕,早先竟然忘记把工匠发明出来的弹簧和簧片拿给沈括看了。 早先他拿到了凤翔府郑铁匠发明的弹簧与簧片时,当时就赶着送了一份给苏颂。 沈括那时刚刚除孝入京,没赶上。 而此次苏颂送来的图纸,正是画了一件用扳机和弹簧共同作用,让燧石打击火门点火的设备。 沈括一听明远解释了弹簧和簧片,他虽然连实物都还没看到,就已经下了断语:“苏子容公的这个比较好。” 明远是个剧透,不方便直接评价,但他知道,后来正式登上各国军备大舞台的,正是和苏颂这个版本比较接近的“燧发”。 但此时此刻,吴坚还是有些疑问,他开口问明远:“明顾问,前工匠们已经制出的那一种……实战真的不行吗?” 明远摇头道:“不是不行,而是……有局限。” 沈括差点就伸出拇指夸了:这位真是会说话啊! “之前制出的‘火绳’威力巨大,但是发时作繁琐,且最紧要的一项——受天气的影响太大。” 明远向沈、吴两人解释。 “如果我等向军中提供一件用时极其不便,甚至让军中将校觉得‘用了还不如不用’的火器,那么我可以断言,军器监此次投入巨大的火器项目,很快就会走到尽头。” 沈括与吴坚对视一眼,他们都觉自己完全被明远说服了。 毕竟他们都是一脚踏进了官场的人,功名与前途是他们最为热衷的。虽然明远所建议开发的“新型”火器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,但是收获最好的成果,能够让自己加官进爵,才是他们最想要的。 如果将之前制成的“火绳”马上报上去,眼前的功绩看似有了,但到时西军觉得不好用——那他们可能就真的没法儿从官家那里再得到想要的资源了。 明远非常确定——有他这位“先知先觉”者在,为什么还要绕历史上曾经绕过的那么多弯路? 他想要的是大步前行,一步到位。 * “1127,有没有关于‘时间’的道具?” 讨论间歇,明远召唤1127上线,问他这“金牌系统”这样的问题。 他记得当初1127向他介绍道具的时候是这么说的——道具能给的,都是钱买不来的东西。 那么,道具能不能为大宋的火器研发买来“时间”。 1127听明远将他的要求形容了一遍,有些支吾地开口:“啊……这个,亲的宿主,您说的这种道具,有是有……但是您现在还没有达到使用条件……” 明远:啊……怎么还有使用条件? 第194章 千万贯 前些时, 军器监作坊在吴坚的带领下,在此前的竹火筒基础上制出了一种新式的火器——火绳。 该火器的主要结构是一枚细长的铜管,里面填入火药与铅子, 将引线点燃之后,铜管内的空气受热急速膨, 将铅子推出。程最远可达150步。 这种火器的杀伤力比弓箭更强, 虽然准头不甚佳, 但是铅子散出之后是一片散,在对付集体来犯的敌军时效果会很显著。 但是明远对点燃引线的方式并不意。 吴坚等人设计出的点火方式,是将一枚在硝石溶中浸透的引线点燃, 然后填入膛中。因为引线燃烧的速度不快,令持有械的人有充足的时间瞄准。 这种点火方式, 持人最快可以在二十个呼之间完成一次发。 明远对这种表现摇了头。 他向吴坚等人解释:“这种火绳的程目前只有150步,如有大批敌人来袭,150步时我方才能放第一。” “等到20个呼之后,手脚快的士兵能够放第二的时候, 在第一轮攻击下还有活动能力的敌人已经冲到眼前了。” 吴坚等人都默默无语——明远的话无法反驳。 “这意味着,我们现在的研发方向只剩两个:一是如何解决快速发火的问题;二是努力提高程。” 明远随口总结。 军器监的人听了便又都稍许振作一二, 明远这么一总结,好像要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, 听起来没那么难了。 于是, 明远分别写信给在两浙巡视农田水利的沈括,和在婺州担任知州的苏颂, 请他们两人帮助研究“发火”的结构。而军器监这边则专门安排了工匠解决在膛中铸造膛线的工艺难题。 除了单兵火器之外,吴坚等人还带着工匠们造出了与之前“竹火筒”同样原理的“松木炮”, 乃是用壮的松木, 用炽热的烙铁将木材正中烫出空, 形成一个深槽。然后再在松木外侧加上五道铜箍箍紧——这样的松木炮便可以填入圆形的石弹,向外发了。 松木炮初次试制的时候,第一发就出了六百步的超远距离。后来经过反复调试角度,试验出最远可以出七百到八百步的距离——这还是考虑到松木炮的材质,往里填火药十分有限的实验结果。 明远与吴坚等人计算,如果这大炮完全用铜铁铸造,程完全轻轻松松地达到一千二三百步。 这是此前投石机完全无法企及的远程攻击。 如今军器监作坊里上下众人,虽然受到明远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的一再监督,但是大多心里有底,遇事不慌——毕竟他们都非常清楚:立功立定了,也就是立的功绩是大是小的问题。 此刻在北高峰下的山坳院落里,沈括与吴坚一起钻研了一番苏颂寄来的“燧石发火设备”的详图。 明远从旁观察沈括——只见沈括对苏颂率先发明了更为简便实用的发火装置,并没有多少嫉妒之心。 这可能是因为苏颂比沈括年长,官阶也更高的缘故,也可能是因为明远之前没有把弹簧单独寄给沈括,因此沈括本没有想到可以用弹簧控制燧石,去击打火门发火。 总体上明远觉沈括的心思偏单纯,并不坏,思虑也不重,只不过政治上的观点都还不大成。 若是能把他拉到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上来,可能会比在官场里打滚的前途更为光明。 那边沈括完全不知道明远正在暗暗评价他的人品和前程,他将手边“燧石发火装置”和另一边军器监已经造出样品的“火绳发火装置”比了又比,最后小声嘟哝:“其实吧……还是这火绳发火器,造价要便宜一些。” 明远断言:“不怕,只要效果好,能够触动官家,多少钱官家都会拨下来的。” 他这可是记得很清楚——但凡历史上坚持火绳就足够了的,最后都被打脸了1。 “既然咱们现在有时间,有钱,能够用来使劲造,那就一定要造最好的!” * 种建中立在一截矮矮的城墙上方,手持一柄单筒千里镜,眺望着远处的滚滚烟尘。 在他身后,向华伸出右手,搭向间挎着的一柄长刀的刀柄上,却始终不动声。 这名一直跟随着种建中的年轻亲卫向来以“面无表情”著称,从没有人从他脸上看到惧怕或是紧张的表情。 但是此刻,只有最悉向华的人,才能从他眼中看出几分仇恨与愤怒。 站在种建中身边另一名指挥使此刻却眼中焦急,望着种建中,盼望身边主将手中的“千里镜”能够给一个明确的答案。 少时,种建中移开千里镜,将它收短,放在怀中,转过头来,告诉身边的人:“是吐蕃人,旗号上是‘禹藏’。” 向华听了本没反应——管他是姓“禹藏”还是“野利”,是吐蕃还是羌人,在他看来都是项人。 那位名叫窦和泰的指挥使却吃惊地道:“怎么是‘禹藏’……吐蕃禹藏家不是一直盘踞在兰州的吗?” 禹藏家向来在西夏国中任着高官,但却是出身吐蕃族,与青唐吐蕃关系密切。 种建中却一副无所谓的模样,冷冷地道:“管他来的是谁。” 他说着回身,向身后看了一圈,冷静地发号施令:“放出哨探去打探消息。我们现在总共有三个指挥,一个指挥去清点粮秣与军需,保护水源,另一个指挥去清理这座城的城墙,剩下一个指挥在城中巡视,但有敢散布消息,动摇人心者,斩!” “是,种昭武——” 连同那窦和泰在内,几名指挥使和指挥副使立即领命而去。 种建中站在女墙跟前,冲远处道路上的烟尘望了一眼,咬了咬牙,低声念道:“禹藏……” 此刻他所在位置,是在鸟鼠山的另一侧蒙罗角部此前控制的主城。 前些子他率领三个指挥,以摧枯拉朽之势,击败了依附项人的别羌蒙罗角部,夺下了这座蒙罗角部的主城,并依王韶之命,在此暂时驻扎。 但很显然,连王韶这样富有智计的人都未料到,蒙罗角部背后的项人来得这么快。或许别羌的这个部族,就只是项人的一枚棋子,抛给宋人的一枚鱼饵而已。 在宋人眼里,羌人筑的城哪里能算是城,多半只能算个大土丘。然而蒙罗角这座主城因为是在唐时寨堡的基础上修建,所以基础打得还不错,可以勉强算是一座能够抵御袭击的城池。 在他离开城头的那一刻,项人的旗帜已在距离城外六七百步的地方高高飘扬着。 到了晚间,种建中麾下几个指挥已经大致将他吩咐的任务完成,聚在种建中帐中回报。 “城中的粮秣还够支持六天,城中有水井,饮水方面没有问题。”窦和泰大声回答。 种建中带来的总共三个指挥,其中一个马军指挥四百人,另外两个步军指挥五百人,另外还有六百左右负责粮秣转运的厢军与民伕。总人数在两千人。 此外,城中还有数百名被蒙罗角部直接丢下的羌人妇孺。通常宋军不会对他们如何,只是会在合适的时机将人一并迁入陕西路内各城,与汉人混居。 “派遣人夜看守水井,不许任何羌人靠近。” 种建中严令一下,窦和泰悚然一惊,才想起即便是羌人妇孺,只要里面混了探子,就可能会对己方不利,连忙称是。 “立即搭建‘霹雳砲车’,命令砲手寻找合适的观察地点和发砲地点。” 窦和泰又问:“种昭武,‘霹雳砲车’设成是定点还是机动?” 种建中略想了想便答:“两驾砲车,其余定点,设在最矮的那几道城墙跟前。” “对了,还有‘那件东西’,确保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。放在防水的地方,千万不能被雨水打。” 种建中肃容吩咐。 “窦指挥,就连你自己手下也要千万小心。一旦失误,那会是粉身碎骨之祸。” 窦和泰听说过那是一种威力极其巨大的武器,但具体如何,他还没有见识过。此刻听种建中吩咐,便匆匆应了,自去安排。 紧接着帐外报探马回来,却是两名探马同时快步进帐,向种建中行礼。lz1915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