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一妾的本,在危难之时,便是高下立现。偏生他一回,还没闹清楚情况,就栽进了温柔乡。如今福晋不肯理他,这是怎么办才好。 “十六爷可知那只铜鎏金的莲花长明灯座是薛蟠薛文起买去的?”石咏察言观,故意这么问。 十六阿哥懒懒地抬眼:这……又和他有什么关系? “文起兄曾提及室甄氏的闺字之中,有个字正好合了这件器物,所以文起兄才特意拍下了这件物事。” 十六阿哥一下子翻身坐起:原来哄媳妇还可以用这招? “哈,爷这回可有主意了!” 石咏问他有什么主意,十六阿哥却诡笑着绝口不提。 待到后来石咏一次无意中听见子如英说起,十六福晋的小字叫盼儿,因福晋年幼时咬舌,说不清楚自己的名字,所以家中姐妹们笑她,管她叫“胖儿”,待到后来长辈们便都这么叫了。 石咏望天,着实没想出十六阿哥究竟是怎么哄媳妇儿的。 但是十六阿哥终究是将十六福晋哄好了,而且侧福晋李氏求仁得仁,被十六阿哥送到她那个小庄上,守着她那些黄金住了几个月,快要入冬的时候才搬回来的。 “拍卖”的风波过去没有多久,西北的事终于确定提上程,驰援西北的大军定于年底或是明年年初开拔。康熙谕旨,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,代天子出征。 虽说没有明旨,但是京里暗涌动,有消息传出,十四阿哥因是代天子出征,所以其纛用正黄旗纛,王纛式样。 石咏这才明白,后世所传的“大将军王”究竟是怎么回事。十四阿哥的品级实际上并未封王,依旧是固山贝子,但是出征的仪仗将是亲王样式。除此之外,据十六阿哥所言,康熙帝谕旨诸臣子之时,亦会提及“十四皇子大将军王”字样,所以人人都认为但凡西北战事顺利,十四阿哥封王便会是板上钉钉的事。 除了十四阿哥以外,宗室中不少人也被康熙点了出征,其中最显赫便是食亲王俸的铁帽子郡王纳尔苏,除此之外,还有裕亲王世子、简亲王世子,贝子若干,镇国公、辅国公若干。这些请求出战的宗室,大多是曾向康熙帝递折子请战,想去西北捞军功的。 十四阿哥的“大将军”一封,早先关于十三阿哥重获圣心的传言则再度沉寂下去。“炙手可热”再度成为十四阿哥一人的专属形容词。 对此石咏的觉很明显,“百花深处”因为早先举办过的一次“拍卖会”,名声大噪了一回,可如今即便不办拍卖会,依旧门庭若市。每往吴氏的外宅递帖子求见的人络绎不绝,甚至吴氏的小丫鬟每去莳花蒋大娘那里买花儿的事都被打听到了,结果每天大杂院那里都候着人,就是为了求吴氏帮忙安排,能见十四阿哥一面,好在这一场战事之中,取个讨巧的职位。 石咏对此有些无语,心想康熙皇帝还真会画大饼,连个实际的王爵都不给,就让十四阿哥这样喜喜地跑去西北吃砂子去了。然而他不得不说,这不过是因为自己是个剧透的关系,若是他真与十四阿哥易地而处,要对那个大位全无指望,只怕也是绝无可能。 除此之外,京中还另外得了个消息,四川巡抚年羹尧因治事明,被皇帝特授了四川总督之职,兼管巡抚事,统领军政和民事,这算是将四川的军政大权一把抓了。 年羹尧成为西陲重臣的发迹之路就此起步。石咏忍不住想起他那个石宏武二叔,不晓得四川那边会怎么样。 正在这时候,石大娘向石咏提出,想要搬回椿树胡同住着。石咏小夫便极快地应下。 第236章 在石咏成婚之前, 石家人一向住在椿树胡同,只有每年腊月至元宵节那一段时间住在永顺胡同赐宅。然而前阵子石咏大婚, 必须要在永顺胡同的赐宅里办喜事, 这才一起搬到了忠勇伯府旁。 前阵子石喻回椿树胡同, 主要是为了去学塾方便, 而那时石咏尚在新婚,照规矩新房不能空,所以石家掰成两茬儿, 一边住了外城, 一边住了内城。 如今石大娘提出搬回椿树胡同,石咏与如英都说好。毕竟石咏平里上衙, 只有如英与石大娘两人大眼瞪小眼, 又惦记着王氏一人在椿树胡同应该也怪闷的,干脆捡了石咏休沐的子, 举家又一起搬到外城来。 椿树胡同的宅子较永顺胡同赐宅小些, 但是格局不错, 自然而然分成东西两院。回到椿树胡同,石咏夫住了东院里进,外头一进只有半拉院落盖着房子, 李寿与另一名长随石海便住了西面两间, 东面的空地正好停靠石家的马车,并建了个规模不大的马厩。 西院那头,石大娘和王二婶一起住了里进,石喻则一人住在外进。 椿树胡同还多了些人口, 主要是几个小丫鬟。如今石大娘与王二婶各有一名贴身丫鬟,一名使丫鬟,如英这边的规格与西院相同。但是石咏兄弟两人依旧不要人贴身服侍,石咏有两名长随,石喻如今则了一名书僮,和一名送信跑腿的小厮。除此之外,石家的厨房由柳氏夫妇张罗,余人则都还住在永顺胡同,看院子。 石咏一搬回来,最雀跃的人自然是石喻。这小子如今已有十二岁了,开始窜个子,早年间脸上的婴儿肥全不见了,再加上攻读辛苦,便显得十分清瘦。王氏天天看着他还好,石大娘一见了就心疼的不行,直嚷嚷着要厨房做点儿滋补的,给石喻补补。 石喻则来找哥哥:“大哥,我有事同你说!” 石咏一点儿也不奇怪,早先在永顺胡同,这小子就每每一副言又止的模样。他不免努力回想,究竟自打什么时候起,这小子就学会藏心事了? “说吧!”石咏伸手拍拍他的肩膀,以前都是拍头的,可是如今人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稚气未的孩子了,石咏便也不好意思拍他的小脑袋。 “大哥,我想……我想明年下场!” 石喻抬起头,双手都攥着拳,非常坚定地望着兄长,似乎说明这小子是来“告知”兄长,不是来征求意见的。 石咏一怔,问:“夫子怎么说?” 石喻正想解释,忽然外面李寿的声音传来:“大爷,大爷,郑先生来了!” 石咏与石喻对视一眼,知道是郑板桥来了。石喻在石咏的影响下,对郑板桥的书法也十分推崇,这下哥儿俩便暂时下此前的话题不谈,相视一笑,一起出去接郑板桥。 岂料郑板桥竟是来辞行的。 他过来辞行,还一并带着夫人徐氏和孩子。石咏连忙给如英送了个信儿,请如英陪着徐氏一起寻石大娘她们说话去。此外石咏暗示一句,少时如英便备了一份程仪,命人从内院送了出来。 时下送人程仪多为二十两银,如英将东西送出来的时候又长了个心眼儿,在托着程仪的漆盘上又放置了两个荷包,荷包里盛着铸福禄寿的三小银锞子,两个荷包的价值也将近十两。如英这是让石咏自己把握,若是在程仪之外,还可以上这两个荷包,郑燮那里能多得些实惠,却也不损面子。 一时如英将徐氏夫人进了西院内院里,石大娘与王氏闲坐无聊,巴不得有人说话,见了徐氏身边的小儿更是喜。再加上徐氏与王氏都是打南边来的,一开腔便自带认同,两边立时聊得热络。 听说徐氏要随夫回南,王氏登时到惋惜。问起回南的原因,徐氏只笑着摇头,说她只听郑燮的。王氏无法,只能尽心招待茶水点心。 一时徐氏起身更衣,想将怀中小儿给身边的丫鬟抱着。如英只开口说:“郑莫要客气,我来吧!” 徐氏一句,便将怀中的小娃娃到如英怀里。 如英长在世家大族里,十三福晋和白柱膝下的小侄子们她都帮着带过几天,所以抱孩子的姿势娴无比。再看那小娃,不过半岁,已经长了一头浓密的黑发,此刻虽说正睡着,口中却吐出一个小小的口水泡泡。 如英立时笑道:“孩子生得可真壮实,看着不显,抱着却特别沉。” 她一说话,郑家小娃便醒了,睁开眼瞅瞅如英,似乎还冲如英一笑。如英刚开始还觉得这孩子可,一味傻乐,片刻后觉得身上热乎乎的一片。她经验丰富,立时晓得被这小子给坑了。然而徐氏还未出来,她也不好意思马上将小家伙儿往旁人怀里一,自己去更衣,便只能坐等徐氏归来,才笑着道:“郑夫人,令郎真有些淘气。” 众人这才发现小娃了。徐氏尴尬无比,赶紧起身,从如英怀里将儿子接过来,百般道歉。如英摇手只说无妨,自己先下去更衣。 徐氏却依旧自责,石大娘与王氏对视一眼,石大娘笑道:“郑切莫如此,我们家这位是新媳妇儿,正指着沾沾的福气呢!” 时人都说新娘子抱新生儿是沾福气,即便被童子了一身,也不能怪责的,徐氏听说了,这才稍稍释怀。 西院这边如何,石咏全然不知。眼下他正与石喻坐在一处,与郑燮闲话。 石咏听说郑燮要回南,大致能猜到是什么原因,但是石喻却不解。石喻丝毫也不拐弯抹角,直接问:“郑先生,如今京城里多有听说先生才名,不少大家对先生的书画都是赞赏有加的,先生怎么突然想起回南了呢?” 郑燮与石咏是至,在这当儿他也不遮遮掩掩,直截了当地道:“屡试不第,郑某如今依旧是个秀才,乡试得中几乎与我无缘。” 石咏闻言不语,石喻却睁圆了眼,有些不太敢相信,以郑燮的才气,照样有“屡试不第”这种烦恼。 可事实就摆在这里,郑燮来京已经快四年了,其间经过两次乡试,都与中举无缘。 但是石喻依旧不大明白,毕竟郑燮的才名在此,自从石咏当年在松鹤楼帮他推过一回字画以外,郑氏书画的价值已经被不少人认可,郑燮想要大富大贵是没那么容易做到,但是要想养活自己一家子却没什么难度。 两次没有中举,这话说出口的确有点儿尴尬,但是世上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的人多了去了,一直考试考至白发苍苍才中举的人也有不少,郑燮既然能维持,为何还要离京回南呢? 石喻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,这时候忍不住扭头看了自己哥哥一眼,脸肃然。他似乎这时候才知道科考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;得中秀才还只是第一关,像郑先生这样才情高妙的人物,尚且被拦在第二关之后,那么他自己…… 石咏见了石喻的脸,便知这个弟弟在愁什么。早先他觉得弟弟稍许有点儿盲目乐观,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提出要下场考试,连郑燮这样的人物也是二十岁才考中童生的。 可是石喻一张小脸板了一会儿,片刻后又恢复镇定自若,专注地望着郑燮,听对方说话。以石咏对他的了解,便知这孩子说要“下场”的话,不是信口说说,而是他决心已下……而且石喻既下了场,就是要求中的。 这时候郑燮突然转脸望向石咏,双手一拱,道:“石大人!” “郑某记得清楚,当年郑某考试之前,大人曾经亲口勉励,说郑某人那一科是必中的……” 石咏一时有些恍惚,也记起了过去的子,而石喻则转脸望向哥哥,他可还从来不知道自家哥哥还有这“铁口直断”的本事。 “……于是郑某那一科便真的中了。在那之后,郑某自觉才气横溢,他人所不及,乡试会试,并不在话下,直到受过两遍挫折,才晓得郑某不过是个普通人,不过与千千万万学子一样,夜夜挑灯苦读之际,偶尔梦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。” 郑燮盯着石咏,恳切地问:“当初郑某原本亦无自信能中,却侥幸得了大人的肯定,如今郑某依旧徘徊恍惚,看不清前程在何方,因此才斗胆请教大人一句,大人可知,郑某此生,能否还有第二中?” 石咏望着郑燮:这教他怎么说? 他早先听说郑燮在京城这几年,也结了一些友人,书画都有进境,按说不会因为没有考中举人,就会对自己的前途生出这么大的怀疑。 石咏不语,暗自斟酌,究竟该如何回复。 “大人千万莫要误会,郑某绝非在怀际遇,有书画之技,有亲朋侣,郑某人哪怕是一生仕途便到此为止,也没有什么。只是……这世间许多不公,郑某实在无力去改变!” 听到这里,石咏兄弟齐齐地站了起来,石喻冲郑燮深深一躬,认认真真地说:“先生高洁,小子谢先生指教!” 郑燮糊:我指教了啥? 石咏却望着郑燮,只觉得中有万千言语,想说却又说不出口。 ——果然这才是郑板桥啊! “先生……请听我一言,请先生在不惑之年,再回想我这一句。届时先生一定已经中举,仕途前程正在先生面前徐徐展开,请先生那时千万莫要忘记今您这掷地有声的一句——世间或许确有不公,但以先生之情,将来必会与民同忧,解民之困,待先生年逾古稀之时,再回望此生,当可知,初心与抱负,从未分毫有失。” 石咏这一番话说得极富情,即便是心中彷徨焦躁的郑板桥,听了也不免动容,当即向石咏借了纸笔,在纸上奋笔疾书,将他自己刚才所说的,刷刷记下,然后封在一只他平盛放书画草稿的竹管中,并在外面贴了一张封条,上书“郑燮不惑之年启”。他随即将这竹管收起,望着石咏,纳头便是长揖。 “石大人今所言,郑某此生,绝不敢忘!” 石咏哪里敢受郑燮这样一拜,他赶紧上前,将对方扶起来,看着眼前这张尚自年轻的面孔,知道眼前这人在若干年以后,会成为在县衙里听见萧萧竹声,便想起民间疾苦的人。他会经历磨砺,也会放下、豁达,成为难得糊涂的那个郑燮。 “如此,我们兄弟祝克柔兄一路平顺,待到扬州,有机会也给我们捎个信!” 石咏嘱咐,郑燮答应了,一时便告辞。石咏便命人给西院送信,请如英送徐氏夫人出门。 这时候石喻偷偷地过来问石咏:“哥,您真能猜到郑先生下回是什么时候中举的?” 石咏点点头,在石喻耳边悄悄地说:“四十岁那年!1” 他随即转身,招呼李寿去整理自家马车,要送郑燮夫妇一程。 石喻则在一旁,大哥那话他听得简直一愣一愣的:情石咏提起不惑之年,郑先生是要等到那一年才会中举啊!然而他细细琢磨,石咏的言语无疑是在鼓励郑燮,请他坚持,不要放弃,更加不要忘却初心与抱负。 早几年,郑燮或许会为了石咏画出的“不惑之年”那个大饼而怀抱希望,随着年纪增加会觉得希望越发渺茫,但他会因为这是石咏这个“铁口直断”所说的话,怀抱着一线希望继续坚持……待到四十岁中举的那时,先生应该就能厚积薄发了吧。 石喻正想着,李寿这边过来,说是郑燮夫妇过来拜访之时,就带着行李,应当是出门便直接上通州码头去。因此郑燮死活不肯借石家的马车,只怕给石家了麻烦。 石咏也颇为无奈,当即改了口,命李寿再去琉璃厂大街那里雇一辆车,送郑燮夫妇出城。除了程仪之外,石家还为郑燮夫妇送上了些路上吃用的东西,都是直接装上了大车,郑燮夫妇都是不尽。 一时车驾泊在椿树胡同里,石咏将郑燮夫妇送至门口,徐氏抱着孩子先上了车,石咏则与郑燮站着话别,石咏突然想起来一件事,开口问:“五凤呢?怎么不见五凤?” 五凤是郑燮的书僮,原是官宦之后,生得相貌俊俏,妩媚风。 一听石咏提起五凤,郑燮脸立变,又似骇又似悔,隔了半,才缓缓开口,道:“五凤……五凤他死了,后世上,再没五凤这个人了……” 石咏察言观,一下子悟出郑燮这时候突然提出回南,而且在自家时言语里提及这“世上不平之事”,一定与五凤的遭遇有关。 他看到郑燮这般魂不守舍的模样,很是同情,命车夫驾车先慢慢往琉璃厂大街上走,他在这边陪着郑燮在后缓缓跟着,搜肠刮肚地想词儿,看该怎么安郑燮。 就在两人并肩踏上琉璃厂大街的时候,忽听身后有人高声道:“华彬大人在此,无关的人还不赶紧让开?” 岂料对方本没给人闪避的机会,两匹骏马疾驰而至。路人猝不及防,没能从路中间让开,那马受惊,登时一声长嘶,人立起来。 只听“啪”的一声大响,那位“华彬大人”手中长鞭扬起,狠狠地下,打在皮之上,随即便是一阵哭号。 “个囚攮的,命你让竟敢不让!”华彬高声斥道。 石咏看得心生怒意,但他一转头,恰好见到郑板桥正紧紧地盯着华彬的那个方向,眼怒火,将牙咬得格格作响,似乎与这华彬不能两立。 作者有话要说: 1郑板桥于雍正十年中举人,那年他刚好四十岁。乾隆元年会试中贡士,随后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。lz1915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