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过了两年,施延昌去了州府参加乡试,竟是与当年考秀才一样,一次就中了! 其时他也不过才二十二岁而已,这么年轻的举人老爷别说桃溪镇所属的保定府了,就算是放眼全大秦,也是凤麟角。 第五章 得寸进尺 这下施父施母得意了,他们的儿子可是举人老爷了,连儿子都是老爷了,他们自然辈分更高,该当老太爷老太太,也该享几年清福了。 再看自家已由祝氏出银子翻修过,在村里早已是数一数二的房子,便也不顺眼了,觉得配不上他们老太爷老太太的身份,何况连儿媳都有丫头婆子使,他们当公婆的,却仍凡事都要亲力亲为,这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? 便是二儿子,也不该再辛苦的下田下地,与佃农雇工们扯皮了,没的白降低了他举人老爷弟弟的身份,——他们家既出了举人老爷,举人老爷又能免四百亩地的税,光是族人和远近农户们投田每年的收益,都足够养活他们一家人了,何必再那般辛苦! 施老太太没几便“病”了,既病了,自然要到镇上去看病,自然也要在祝家住上几才是。 祝氏一年里也难得侍奉婆婆几,婆婆都上了门,当然要打点起十二分的神来服侍。 却不想婆婆“病”好后,竟不走了,而是提出要留下,亲自给祝氏调养身体,让她好早些再怀上一胎,为她生一个大胖孙儿。 其时金氏已经进门了,头胎也是女儿,祝氏倒也理解施老太太急于抱孙子的心情。 只施延昌要准备闱,对那方面并不是很上心,她也觉着当以正事为要,是以心里并不着急,想着时间一长,施延昌再劝一劝自己的娘,施老太太自然也就回去了。 岂料过了一段时间后,不但施老太太没回去,施老太爷与施二老爷金氏夫妇两个,也先后到了祝家,并且都是住下就不走了。 祝氏幼承庭训,断做不出客人没提出要走,便先赶客的事来,何况施家哪一个算是“客人”呢?哪一个都不是,反倒都是至亲的骨、自家人,她就更不可能那样做了。 只得自己一房有什么,便给施老太爷施老太太和二房都慢慢的齐了,家里也从之前的清清静静,慢慢变得快要人为患了。 然而这些还是小节,祝氏都能忍受。 最让她不能忍受的,却是忽一施老太爷竟提出,自家长子都是举人老爷了,家里再称“祝宅”,像什么样子,没的白让街坊世人闲话说嘴,还是趁早改了“施宅”是正经。 祝氏自不肯同意,不是因为旁的,最本的原因,便是她怕祝宅变成施宅后,自己的爹娘很快便要被桃溪镇的所有人都忘个干净,只有自己还记得他们了,虽然那一天迟早要来的,她依然希望人们能多记得自己的爹娘一便是一。 这下施老太爷与施老太太都不高兴了,你一言我一语的拿了祝氏嫁进他们施家这么多年,也没能为他们老两口儿生下一个孙子来说话儿,本就是两个再鄙不过的乡下老头儿老婆子,话能说得好听到哪里去? 二人又正处于恼羞成怒的状态,话就说得更不堪了,连带金氏也跟着被骂了一顿‘不会下蛋的母’,与祝氏倒成了难兄难弟,妯娌两个都是脸涨得通红,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。 祝氏本以为自己摆明了车马不同意,施老太爷与施老太太便该打消念头了。 不想二人却转而又找上了施延昌,又是哭又是骂的,说只当儿子当了举人老爷,他们就该享清福了,不想却还得寄人篱下。 施延昌与他们讲道理,说这宅子是祝氏的嫁妆,是她的私产,连他这个夫君都不能侵占,二老还振振有词,说连祝氏都是他们施家的人了,她的嫁妆自然也该是他们施家的,难不成将来施延昌高中了,享福的不是她,得诰命的也不是她不成? 一连几都去书房闹施延昌,得祝氏是又气又心疼,更怕影响了施延昌的学业,只得忍痛答应了施老太爷与施老太太的要求,将大门口的牌匾,由“祝宅”二字,改为了“施宅”。 所幸施延昌事后很是愧疚,抱着祝氏安了好久,又承诺将来等他高中了,若是能有幸留在京中,便带了祝氏母女进京,若是外放,也带了她们母女一起,总之绝不会再让她受这些蒜皮的气,祝氏心里方安了许多。 可惜施延昌还没高中,已然先变了心,娘亲等来等去,等来的却是他在京城停再娶的消息,等来的是他亲娘和金氏一碗剧毒的砒霜! 施清如想到这里,勾无声的冷笑起来。 施延昌二十五岁那年,第一次进京参加闱,只当自己当年中了举人后,没有趁热打铁立刻便进京赶考,而是选择在家里再苦读几年,直至将学问都得更扎实进了才进京,便一定能跟他中秀才举人时一样,一次便高中了。 那样他就算不是三元及第,院试、乡试与会试殿试都是一次便中,放眼全国,也算得上凤麟角,足够他得意与风光,前途无量了! 结果便是“骄兵必败”,施延昌落榜了,——他在本州府可能算得上有才,但全大秦那么多州府,能中举人的,都是当地最出类拔萃的,他那点才学,又算得了什么? 一向骄傲的施延昌因此大受打击,尤其在看到同住一个客栈的几个他自认学问远不及他的举人,都中了以后,他就更是痛不生了,凭什么自己落了榜,那些明明都不如他的,反倒中了,这当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? 他是绝不肯承认自己才不如人的,也绝不肯承认以往的自己就是那井底之蛙! 可京城的繁华与富盛刺着他,那些高中了的人的风得意也刺着他,再想到他若是就这么回去了,家里父母与子还不定怎生失望,左右街坊与他那些都妒忌他的同窗又会怎样的笑话儿称愿,他便一点也不想返乡了。 然若不返乡,京城的开销极大,又不是他能承受的,祝氏当然嫁妆颇丰,架不住他念书进学花销也大,更要养活那么大一家子人。 至于他中了举人后每月的那点贡粮和当地农户们投田的收益,他的父母自谓足够养活一家人了,他自己却知道,那点收益也就能让一家人吃穿暖而已,再想有结余,是绝不可能的……那他就真这样灰溜溜的回去吗? 施延昌正自纠结之际,一个自称常宁伯府管事的中年男子找到了他,带他去了京城数得着酒楼之一的醉仙楼,在雅间里见到了常宁伯府夫死归家的大姑张氏。 第六章 狈为 张氏比施延昌大一岁,虽是庶出,却因生下来生母便没了,自小儿养在常宁伯夫人膝下,等她长大些后,更是聪明能干得远超她的实际年龄,替常宁伯夫人分了不少的忧去,故而常宁伯夫人待她自来宛若亲生。 等张氏长大后,却没有嫁入与自家门当户对的勋贵之家,而是选了个寒门进士为婿。 却是常宁伯府说是伯府,在京城早已是二人家,那她能嫁的,自然也只能是同样的二等人家,她因庶出的身份,又是绝不可能嫁嫡长子,当伯夫人侯夫人之类的,那这辈子还有什么盼头? 倒不如嫁个寒门进士的好,虽一开始会穷些苦些,等夫君一步一步的高升后,自然什么都会有了。 张氏也的确眼光不错,选的进士丈夫既能干又圆滑,才外放一届,便做出了政绩来,从七品县令擢升为了从六品的府衙知事、再到正六品的通判,可谓是官运亨通。 当然,也少不了张氏在背后又是替他出谋划策,又是替他出银子打点,还借娘家的人脉为他行方便。 如此只要张氏的夫君一直恪尽职守,步步高升指可待也。 可惜天不假年,张氏的夫君在升任通判后不到一年,便一病死了,这下张氏的天塌了,这么多年的心血也全都打了水漂,简直就是痛不生。 又因二人成亲几年,只生了一女,张氏过了最初的痛苦与难过后,便不肯再替丈夫守下去了,她还这么年轻,难道真一辈子素衣素食,不苟言笑不成? 何况不为自己,也得为女儿着想,父亲没了,父族又贫苦潦倒,以后是能指望他们替她说一门好亲,出一份厚厚的嫁妆,还是指望他们将来替她撑呢? 便在扶灵归乡,过了热孝期后,借口娘家母亲想念外孙女儿,带着女儿进了京去。 此后更是陆续打发人回去把自己母女的一应东西,都搬进了京城。 她夫家的亲族见状,如何猜不到几分她的心思? 又气又恨,却是无可奈何。 人家是堂堂伯府,他们家却是贫苦平民,当年能供出张氏的夫君,已是举全族之力了,可以说张氏的夫君便是他们族里最出息的人,所有族人都还指着他过几年官当得越发大了,手头也越发宽裕了,多多的帮补族里,谁知道他偏还一病死了,全族都可谓是寡妇死了儿子——再没了指望,哪还有底气与常宁伯府叫板? 如此张氏便带着女儿,在娘家长长久久的住了下来,常宁伯夫人自不必说,自来疼她,便是她大嫂世子夫人,也因世子自小与张氏要好,待她极是和气,不但张氏心中舒坦,女儿脸上的笑容也一多了。 张氏却渐渐高兴不起来了,花无百红,人无千好,她总不能在娘家住一辈子,总得再嫁才成,可她一个寡妇,还带着前头的女儿,想再嫁得如意郎君,谈何容易? 想来想去,还是决定跟当初嫁前夫那样,找个寒门进士,若进士不成,先嫁个举人也使得,都是举人了,高中还不是迟早的事儿。 适逢次年便是大比之年,张氏遂打发了心腹,暗中挑选起来,一来二去的,便挑中了施延昌。 一番打听后,张氏很是意,想着施延昌能一次便中秀才与举人,可见是个有真才实学的,进士自然也能一次便中;退一万步说,便他此番没中,下科再来便是,下科他也才二十八岁,正是出仕的黄金年纪。 唯一的不好,便是他在家乡已经有女了,据说子还是他启蒙授业恩师的女儿,那就有些难办了。 不想施延昌果然没能高中,张氏遗憾之余,也曾想过换人,若能有现成的进士,谁还愿意屈就区区一个举人? 然而看来看去,众新科进士里要么便是年纪足够当张氏爹的,要么便是家里儿女成群族不弱的,要么便是出身书香富贵之家的……不是张氏瞧不上的,便是一定不会娶她一个寡妇的。 张氏只得继续把目光转回了施延昌身上,转念一想,他有女又如何,据说那子娘家人早死绝了,又只生得一女,要休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么? 这才会有了当醉仙楼的一见,张氏想的是,若施延昌愿意娶他,必定会说自己在家并无娶,那自己便装作不知道,先与他成了亲便是;反之,若施延昌说自己已有子了,她也勉强不得,只好再找其他人选了。 施延昌却是被张氏“伯府大小姐”的名头给晃花了眼睛,冲昏了头脑,不过只考虑挣扎了不到半个时辰,便如张氏所愿,说了自己在家‘并不曾娶’的话。 于是不出半月,二人便吹吹打打的成了亲,成亲的宅子还是张氏的陪嫁,又有伯府一力替张氏作脸,请了不少的宾客,自然颇是风光。 施延昌见过了伯府的富贵与气派后,心里越发不后悔当那句‘并不曾娶’的话了,连张氏是个寡妇,还带着前夫的女儿,亦觉得无关紧要了,若真是黄花大闺女,堂堂伯府千金,岂能轮到他的? 只他自家知道自家事,停再娶可是触犯律法的,何况张家势大,也不是他惹得起的,只得三朝回门后,找张氏坦白了自己在家乡还有女之事,却再四保证,祝氏早已病入膏肓,不久人世了,只待祝氏一死,二人便能长长久久的做夫了,希望张氏能原谅他。 张氏事先什么都知道的,哭过一场后,到底还是“原谅”了施延昌,只说希望施延昌不是糊她的,不会让她等太久。 施延昌如释重负之余,不几便收到了家中“来信”,说母亲病了,希望他能尽快返家去一趟,于是打点好行礼,即便上了路。 却是他人还没到桃溪,他在京城又另娶了伯府千金之事,已由张氏安排的人,先一步把消息送到了施家,传到了祝氏耳朵里。 祝氏自他进京赶考以来,本就时不时要受施老太爷施老太太一场气两场委屈的,心情郁结之下,身体哪里好得了? 一直都吃着药。 谁知道又收到这样的噩耗,立时便卧病不起了,心里又是不信施延昌会这样对她,又觉得张家的下人不会空来风……全靠一口气硬撑着。 总算施延昌在几后赶了回来,亲口证实了他的确已在京城另娶了高门贵后,竟还厚颜无的求祝氏,希望她能以“无子”为由,自请下堂,但他也绝不会亏待了她们母女,不但祝氏的嫁妆全部归还于她,以后他还会养着她们母女一辈子,甚至过几年,还会设法接了她们进京去,除了名分上差一点以外,绝不会委屈了她们。 把祝氏气了个睚眦尽裂,近乎歇斯底里的赶走了施延昌,方着气痛哭当年爹娘瞎了眼,自己也瞎了眼! 第七章 心如蛇蝎 施老太太在见过儿子,知道他的确又娶了伯府的大小姐为后,大喜过望,自然也再看不上祝氏的那点儿产业了。 自告奋勇要去帮儿子劝祝氏,想着她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,若真与儿子彻底决裂了,将来子可怎么过,不消几,便要让人啃得骨渣子都不剩了,何况她就放心得下女儿不成? 只当软硬兼施,定能让祝氏点头。 金氏却是另一番想头,想着大哥娶了伯府千金,这辈子自然什么都不愁了,便是二老,也不必愁了,可他们二房,却是什么都没有,她若不想方设法的替自家谋划,将来可怎么办,难道又厚颜跟进京去,向伯府千金讨饭吃不成? 祝氏好儿,那伯府千金可未必会那般好儿,何况还有伯府当靠山,哪跟祝氏一样,无依无靠,好欺负好拿捏呢,倒不如把祝氏的财产,都趁机变成他们二房的! 于是向施老太太出主意,让祝氏自请下堂可是要有损大哥名声的,而且将来万一再生出什么事儿来,惹恼了新大嫂和她的娘家,要捏死大哥且比捏死一只蚂蚁难不到哪里去,何况他们一家子? 倒不如快刀斩麻,一了百了,让祝氏死了的好,反正她一直吃着药是镇上好些人都知道的,忽然病情加重,一命呜呼了,也是顺理成章的事……一径的撺掇施老太太,终于撺掇得她同意了治死祝氏,然后婆媳两个同心协力,灌了祝氏砒霜…… 施清如的眼泪不知不觉间,已是了脸,还是灼热的眼泪滑到颈间,漉漉的,才让她醒过了神来。 当年娘亲去世时,她才七岁,什么都不懂,并不知道娘亲竟不是病死,而是含冤惨死的,更不知道在娘亲死后,才“赶了回来”,又悔又痛,只恨不能跟了娘亲而去的施延昌,竟然早已回来了,还成了害死娘的间接凶手,——施清如可不相信施延昌当年并不知道施老太太和金氏的毒计,没有他的默许,她们也断不敢那么干! 只恨她那时候太小,之后几年,又被施老太太和金氏的打骂磨平了浑身的棱角,养成了庸懦糊涂的子,等后来进了京,一度也是浑浑噩噩。 还是在几年后,才无意知道了当年娘亲惨死的真相,却因鞭长莫及,竟奈何不得施家众人;对施延昌对娘亲当年的狠心无情,更是临死前,才自张氏口中得知了,不然,她不论付出什么代价,也一定要为娘亲报了仇才死……万幸天可怜见,还是给了她为娘亲,也为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! 到底身体还很虚弱,施清如在杨婶送了厚棉被来,——却是杜鹃不肯送进来,托杨婶送进来的,施清如由得杨婶给自己盖好了,细声细气的道了谢后,方再也撑不住昏睡了过去。 却是睡得一点都不安稳,光怪陆离的不停做梦。 一时梦见的是她母亲被施老太太和金氏联手灌砒霜,而施延昌却一直在门外眼睁睁看着,无动于衷的情形; 一时是梦见她被继母张氏的娘家侄子张慕白一刀捅在了口上,张氏眼见她都要死了,依然不能减少分毫的愤怒,歇斯底里的大骂着她‘吃里扒外的材儿’、‘不孝不义的小娼妇’,随即却又为一家子都要命丧黄泉了,而绝望的痛哭涕; 一时又梦见韩公公身陷卫军的包围圈,眼看就要身首异处…… 施清如猛地惊坐了起来,心砰砰直跳,头身冷汗涔涔,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。 还是余光看到了窗外透进来的光,她才确信,刚才的一切,都只是一个梦,或者说,以后都只会在她的梦里出现,现实中绝不会再有可能上演。 她方长长的吐了一口气,浑身力的躺回上,大口的起气来。LZ1915.coM |